講到汽車的安全性,相信大家可能都會直接聯想到安全氣囊,或是ABS防鎖死煞車系統這些常常聽見的主被動安全防護吧。在被動安全部分,車體結構,尤其是車室的安全與否卻是少被人提起的重要部分。汽車的車室是駕駛與乘客所乘坐的空間。當遇上意外的時候,車室的堅固與否,與這個空間是否會受到擠壓,往往直接影響了乘員所受到的傷害。
從賽車運動當中我們可以清楚的了解堅固的車室如何保護車輛的乘員,不管是房車、卡車所加裝的防滾籠,以及方程式賽車在駕駛艙部分的單體結構,都是希望能將車手所在的位置坐到最堅固,再不幸發盛意外的當下,可以給車手有最大的存活空間。還記得2007年Kubica在加拿大所發生的意外嗎?當他在安全車離場後重新起跑的那一圈,撞上了一輛Toyota的後輪而騰空飛起,完全失去控制後直接的撞上水泥護欄,再被彈到賽道的另一端,翻滾了幾圈後徹底解體的賽車才完全停住。然而,這樣嚴重的意外造成的傷勢,只是輕微的腳踝扭傷而已。也許07年太久遠,2009年Massa在匈牙利被老巴的懸掛彈簧打到後,他的Ferrari賽車筆直的插入護欄,除了被彈簧砸到的頭部之外,Massa幾乎沒有別的傷勢。這些車手可以沒有生命危險,除了緊緊綁住他們的六點式安全帶,通過賽道安規的頭盔,還有保護頸椎的HANS之外,保護了車手身體的就是那沒有擠壓變形的駕駛艙。由此可知,堅固的車室與正確使用安全裝置,其實可以在意外發生的時候將我們可能受到的傷害降到最低。
然而你可能會說,我們在道路上又不可能發生像賽道那樣劇烈的撞擊,所以可以不用那樣要求,或是說有安全氣囊就夠安全了。只是配備了氣囊就真的安全嗎?這句話拿去問稍微懂車的人應該不會給你完全正面的答案。不知道各位有沒有印象,曾經有款大陸國產的SUV想要進軍歐洲市場,但是在經過歐洲撞擊測試卻抱蛋而歸的消息。當初這款送測的SUV可是有配備安全氣囊的車型,可是依然獲得了歐洲撞擊測試史上最低分的結果,這是為什麼?有看過那段影片的人應該都知道,在正面撞擊的測試之下,氣囊當然有正確的作動,但是整個方向機柱卻不斷的往駕駛座靠近,最後擠壓到駕駛的臉部。而車體更是從B柱以前都受到擠壓,連車門都難以開啟,更別說要看清車室內部的狀況了。這部車配備了安全氣囊,但是脆弱的車體卻在遭受撞擊之後大大的擠壓車室,不僅造成內部成員的傷害,更壓縮了乘員的生從空間與增加搶救的難度。所以,一個遭受撞擊可以吸收能量並且可以使乘坐空間保持完整的車體結構,是能保護我們的基礎。一個好的車輛設計,應當是在車室以外設計適當的潰縮區,讓部分車身的變形去吸收撞擊力道,再加上堅固的乘員空間保持車室的完整。不僅是避免人被變形的車體所傷害,也增加人員脫困的速度。當然,再優秀的車體設計,再完善的安全配備都還是要正確的使用才能增加我們在意外發生時的存活率。上了車,記得,把安全帶繫上!
如果想了解車輛在被動安全上的情況,撞擊測試的結果會是最直接的管道,赤裸裸呈現的撞擊結果,將會是我們知曉這輛車到底何不合乎我們想想中安全的車輛的辦法。可惜的是,廣大的消費者大眾卻只有國外的資料跟影片可以參考。歐洲進口車絕大多數都可以在網路上找到撞擊測試的影片或是書面資料,然而銷售量最多的國產車,對於他們的撞擊測試結果我們卻難以尋得,最多是國外同款車型所作的測試,真正在台灣生產、販賣的車輛我們卻只能從車禍的新聞影片上去揣摩。也許大多數的台灣消費者最重視的可能不是安全性,或許多媒體電子配備,或許是外型的酷炫,讓多數的車商在宣傳上也少去琢磨車輛的安全性。也許,我們都是暗中懷著一顆不安的新在購賣新車吧!期望未來有一天所有販賣的車款都能經過撞擊測試才能上市,同時也要公布各上市車款的結果,讓消費者的安全能夠有保障。
--
補上相關短片
2007加拿大站Kubica的嚴重事故:
大陸SUV撞擊測試影片:
- Jan 15 Fri 2010 23:39
淺談車輛安全性-車身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